校园转型——一份交不了的作业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书体会
李希贵在美访学36天,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了36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语言文字朴实无华,每天的交流学习、访问研究也是那么真实自然。单就作者经历的过程与发生的事情,我更是熟悉又有深切的同感。我也曾去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的中小学参观过、考察过,也曾在德国的一所中学蹲点一个星期,在美国培训过两周。现在再看自己当初回来写的总结报告,是那么的空洞与浅薄,惭愧啊惭愧。然而,作者对自己在美国访学期间,每天所经历的这一件件教育或生活小事,都能联系到当今学校办学、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必须直面的关键问题,如: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学校”是什么?如何看教师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校长的教师观)?该书很多篇幅研究的是学校、教师应有怎样的学生观、人才观,用怎样的学校组织形式与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具有解决问题能力和幸福生活的学生。书中对故事或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以小见大,分析得入木三分,让我豁然开朗,并产生顶礼膜拜的感受。这力作的背后,体现了作者渊博的知识,厚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善于发现问题的敏锐眼光,全面而辩证的思维品质,教育家型的学术研究能力,还有潜心研究学校办学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情怀。作为校长,虽然自己也很努力,但就教育家型的校长素养,是我交不了的一份“作业”。
可以这样说,该书许多小节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一段经历,比较中美教育的区别,揭示学校管理、人才培养所应遵循的规律,探寻学校办学的发展方向。当前我也正在带领学校教师,按照创建新优质学校的要求,谋划新一年的发展计划,期望学校转型。该书作者的相关经历与观点,让我对学校转型发展更有方向感,对学校如何坚持立德树人,深化课堂教学变革,培养学生学习素养、思维素养和创新实践素养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一、让学校成为学生交往合作的场所
“学校是什么?”(P36)为什么孩子们要到学校去?孩子们渴望在学校里做什么?这也许是我们无须思考,也不屑思考的问题。但正是由于我们缺乏思考,才把学校办成了孩子们并不喜欢的地方。培养的孩子只会考试,而没有自己的兴趣,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缺乏合作共处、主动交流沟通的能力,缺乏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缺乏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也就不会创新。作者在书里明确指出,学校“应该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学生的合作,来实现学生独自一人无法进行的学习的场所”。我们建造学校的真正意义,让学生群体在学校里能够交往、交流、合作,扩大对各种联系的认识。单就学生的知识学习而言,不久的未来即使可以用基于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来实现,但学校还是不会消失,因为交往、交流、合作还是要在学校的现实场景中发生的。
为此,学校德育工作,要实施“主体参与,亲身体验,情感内化”的工作策略,围绕“四品八德”的教育要求,探索实施德育课程化、活动化,精心设计德育课程活动,通过晨会国学诵读、主题班会、四节活动、社会实践和“人人登上领奖台”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交往、交流、合作,体验国家社会的法纪要求和文化道德要求,进而内化成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学校要继续深化课堂教学变革,改变教学方式,让课堂成为学生交往、交流、合作的主要场所。
二、让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导师
哥伦比亚大学戴维先生观看作者带去的课堂教学实录后,就提出“摄像机在课堂上为什么只摄教师?为什么只见教师在那里指手画脚?”课堂上的教师总是“抓着”学生,一个个地提问题,其他学生这时候还能学习吗?摄像机只摄教师,教师就学生的回答一句句追问,在我们的学校里、在我们的课堂上是司空见惯的事,恰恰是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根深蒂固的“学生观”问题,课堂上师生平等,一直以来只是口号;课堂教学知识碎片化、思维碎片化,比比皆是;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天经地义。传统灌输式教学理念流淌在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血液之中,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更换的。
改变教师包括校长的课堂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无疑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但我们要有所作为。我想三中在建设新优质化学校的过程中,探索并形成与“促进有效学习”相匹配的集体备课范式,注重教学反思,围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学为中心”核心理念;探索多样化的校本研修听课机制、常态化的学科磨课评课机制,形成三中特点的“促进有效学习”的研修模式。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学做教”学习型课堂教学变革》的课题研究工作,完善“情感调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点拨释疑、检测反馈”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鼓励教师在课堂变革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突出落实人人参与、生生互助、师生互助的学习方式,重视学习能力培养。探索研究并实施有效小组合作的指导方法和“问题跟踪”的指导策略,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实行德育导师制,坚持全员、全科、全程育人原则,完善全员德育工作要求。继续开展学校德育整体化构建的研究,深入开展“四品八德”德育系列活动,重视社区、家庭、学校的联动,办好家长学校,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关爱工作,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醒和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导师。
三、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学习者
推进课堂教学变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而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挑战是,教师在班级授课制下的上课,几乎是用同一个目标,要求三十多个学生齐步学、齐步完成学习任务。其严重的后果就是,学生学习的严重分化。正如该书所言(P51):“美国的课堂对教师最大的挑战也是:面对不同的孩子,怎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孩子们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无论知识、行为,还是文化,都有很大的差异,但我们又不能把他们分开,要那样的话,必然造成好的越好,而差的越差。”世界性的难题,我们不能忽视,不能回避。这个问题的突破,就是学校教学质量自我超越的机会所在。小班化教学、分层教学、课内因材施教都是可以探索的办法。我们已经行动,我们还要继续深化。我校将以《“学做教”学习型课堂构建研究》省级课题为载体,继续通过创设变革环境,借助外力,持续跟进培训指导,项目研究引领和评价激励等五大策略,深化课堂教学变革的研究,有效推进“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变革,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学习者。
“过去的教改政策最大的问题,是以机械的观点,企图由简单或线性的方式解决教育问题”(P120)。上述我能想到的学校转型策略,其实还是没有逃出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所以这也是一份交不了的“作业”。
不过,该书已经告知我们“不要忽视教育是一个复杂且彼此关联的系统,需要以整体且统整的生态观点来观照”,更欣喜的是作者李希贵自2007年开始,把他“整体且统整的生态观”的理念,在北京十一学校进行实践探索,并在他2014年出版的《学校转型》一书里予以充分的呈现,使我们的思考与学习更有实践范本。我将在学校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坚守完成学校转型这一“作业”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