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道: 从育分走向育人
“教育有道: 从育分走向育人”系列之一:
【前言】育人,这个古老而又新鲜的教育话题,在21世纪即将走过六分之一时间的时候,我们还需要讨论这个话题,虽说有点滑稽,但总算是想起了我们当初为什么要出发。教育是基于理念的行为,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操作行为。教育价值观,在支配着我们每一位郑州教育人的教育行为。其实,多年来,各位局长、校长以及各位同仁,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发展需要的教育、做有灵魂(有道德)的教育,一路走来,一步步走上了“做有未来的郑州教育”之路;我们的教育理念一步步提升,教育价值观一步步丰盈,教育行为一步步改善,教育生态一步步向好,“学在郑州”的文化名片一步步靓丽…… 一批批有思想、有担当、有品位的局长、校长、教师在支撑着郑州教育的脊梁。大家秉承着“教育即德育”的育人理念,一直铭记着我们当初为什么要出发,放大着德育的格局,人人都做德育者,智育育人,体育育人,美育育人,劳育育人,让学校成为学生喜欢的地方;与家长结成同盟军,家校共育,这样的孩子有未来,这样的教育有未来。下面,我就“如何从育分走向育人”,从“教师:从‘二传手’走向教师创客”“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教学:从‘双基’教学走向‘四基’教学”“目标: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等四个方面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教师:从“二传手”走向教师创客
创客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开创性个性。教育拥抱创客运动的关键在于保留其最精彩的部分,即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的态度,学校要真正从知识传授中心,转变成以实践应用和创造为中心的场所,让学生用“自由的双手表达自信的头脑”。这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创客精神正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创客精神,既是课程改革的新的推动力量,又是课程改革新的载体和新的抓手。
(一)推进创客教育的目标任务
未来几年,郑州市中小学推进创客教育的目标任务:
一是助力更新教育理念,推动走向深度课改,转变教师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二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普及性创客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创中学”中,逐渐从知识内容的学习者向知识内容的学习者兼传播者、创造者转变,让学生人人成为创客。
三是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创造诉求,助力学生走上创新发展、创造成长之路,培养一批富于创新、敢于创造的有较高层次的学生创客。
(二)创客教育是什么,不是什么
推进创客教育,让学生人人成为创客,首先要让教师人人成为创客。创客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全面的教育,是以创客浪潮为机遇、整合诞生的新教育系统,是基于制造力培养创造力的教育,是基于行动力培养想象力的教育,是基于所有学生的普及性教育。创客教育,是STEM教育,是基于功能室空间与设备而开展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经验环节的补齐,是教育本质的一种时代表达。
创客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形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必将渗透到中小学教育的各个领域。创客教育,不是任何单一教育内容的升级版,不是科普教育的升级版, 不是劳动技术课的科学版,不是发明创新课的普及版,不是机器人教育的扩容版,不是“精英教育”,不是“创业教育”,不是“一阵风”。
(三)创客教育课程怎么做
今天的课程,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推进创客教育,课程开发是第一位的。创客课程是校本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的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创客课程一定是不可或缺的课程。既应该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课程,也应该有满足不同学生群体需求的课程;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课程。一般来说,应该有机电类、材料类、机器类、数媒类、文学类、艺术类等等。创客教育,应该是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即有专门的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基于项目的学习,也应该是基于学生的突发奇想的学习项目,我们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式的项目学习。
创客教育课程的研发与设计,我们仍然也必须要强调:以忠实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为基础,比如小学的科学、艺术课程,比如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些都是创客的基础。创客教育课程的研发与设计,应该遵循不同年龄段的能力成长差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操作载体,以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能力基础和成长需求。
5年级以下以“动手、动脑”为基本诉求,在审美品位方面有意识的打下一些基础;可选择纸艺类课程、粘土类课程、少儿科学实验课程等。5年级至8年级以“创意、创作”为基本诉求,在创新和制作方面可以提出更高要求;可选择建筑木艺类课程、激光雕刻课程、三模(车模、航模、船模)制作课程等。8年级以上以“探究、智能化”为基本诉求,更加突出在项目复杂性和合作交流方面的要求;可选择传感器与物联网创新设计、智能机器人与智能家居功能竞赛、与学科实验相结合的创新项目等。
从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来看,小学阶段,有必要以“产品设计”为主导向,培养小学生“关注”的习惯和“探查”事物的能力,开发求知的本能。
初中阶段,建议以“产品设计+ 社会设计”为导向,培养初中学生“观察”的能力和“探索”事物的精神,生成求知的兴趣和欲望。
高中阶段应在初中基础之上,可以“人生设计”为主导向,培养高中生的“观悟”能力和探究事物的精神,激发求知欲望。高一学生的STEM 教育可以重点学习以下3 个方面的内容:(1)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技术和技术产品的分类,了解它们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以便开阔视野,统揽全局。(2)工业产品设计生产的基本工具和设备。掌握角度计、几何画板、万用表、GPS 定位器、风力计等常用STEM 研究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常用的辅助设计软件,知道常用的工业产品生产设备,如数控机床、注塑机、流水线生产设备、3D 打印机等的功能及用途。(3)真实产品的结构与功能研究。通过拆卸、组装,了解结构的功能设计和稳固性设计。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理解真实产品的工作原理与系统控制过程。高二、高三年级的STEM 教育,可以重点培养项目开发和实践的能力,学生能够自主设定研究领域和方向,确立研究目标,将更多的课时交给学生自主探究。
(四)创客空间是什么
创客空间一定是课程支撑下的创新性、创造性实验室,是一个学生“造物”的场所。2013年以来,市直学校已经先后建成了55个“创新性”的实验室,各个区县也都建成了一批这一类的实验室。这些创新性实验室本身就应该成为一个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空间场所。各个学校要加快对课程的开发与完善,以有效地支撑起这些创客空间,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绝不能仅仅是供评估检查、领导视察、兄弟学校参观考察的一种摆设。2008年高中课程改革以来,全市也已经建成了38个通用技术课教室。各个高中学校要根据创客教育的理念,对通用技术课程进行整合,对通用技术课教室进行创新改造,不能再搞重复性建设。创新性实验室的利用、通用技术课教室的改造,一定要基于学生的“造物”,而绝不能仅仅是一个供老师讲解理论的报告厅。创客空间一般有六个功能区:阅读区、讨论区、活动区、材料区、创造区、展示区。各学校要以校为本,合理设置。
学校的创客空间,不是“富人俱乐部”,它既应该是学生的手工作坊、工厂车间、地头田间,又应该是学生的文学创作空间、艺术创造空间,也应该是学生的溪旁山间、海洋世界,还应该是学生的网络空间、宇天空间,更应该是学生的“健身俱乐部”。学校这个学习空间,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创客空间,每一间教室都应该是创客空间,校园里的每一个学习场所都应该是创客空间。
(五)推进创客教育怎么走
实施创客教育,宜实行“两条腿”走路,普及与提高齐头并进。虽然说创客空间不是“富人俱乐部”,但是学校必须有“富人俱乐部”。如果说我们的学生都能够从手工作坊、工厂车间、地头田间,走向“富人俱乐部”,那就是“富人(富有创造力的人)”,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和所期盼的。多年来,各个学校在推进创新教育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涌现了一大批创客型学生。我们要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场所,提供工具,提供材料,让他们玩学习、玩创新、玩创造。同时,为所有学生提供课程,提供场所,提供工具,提供材料,让他们走向创新,走向创客。
(六)创客成果怎么评价
创客教育有两大特点:一是造物,二是分享。对学生创客成果的评价,一定不要分数量化,不要等级化,而要赞美式评价、认同式评价、鼓励式评价。可以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多维度进行评价,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价值,使他们的想法得以实现和分享。
(七)创客教育师资怎么来
学校的创客教育,是一种不以比赛为目的的、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的学科融合性的、实践性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施创客教育,必须与科学课、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课、通用技术课等有机整合。其实,每一个学科课程都应该是创客课程。教师要提升课程整合的能力,学科内学习需要整合,学科之间需要整合,要让学生学科学习过程要成为知识创造的过程。教师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蜕变为一个创客型教师。其实,基于推进创客教育的要求,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创客型教师。目前,学校解决创客师资问题,也要创新思维。一是要基于对本校教师的培养,这应该是最主要的途径。其实,我们的每一所学校都不乏这一类创新型的教师,校长既要善于发现,又要积极鼓励,也要从指定某些学科开始,还要合理地计算课时量与工作量。二是要有计划地引进或者招聘;三是要与社会上的众创空间合作,聘请兼职教师等等。只要想做,办法总比困难多。
要让教师人人成为创客,校长必须先于教师成为创客。校长们一定要基于国家与民族未来的高度,规划、实施好创客教育这一关乎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基础工程。
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过去,我们多侧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这是一个质的飞跃。然而,新课程实施十多年来,在实践中,学习方式的变革仍然停留在一些较浅层次的探索上,如加大学生自学的力度、教师尽可能少讲,甚至出现了对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机械化使用等等,致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大多仍然停留在表面化的浅层的学习上。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必须推动课程改革持续走向深度课改,推动课堂变革持续走向深层变革,推动学生的学习持续走向深度学习。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深度学习是让学生有获得感的“学习”。根据北京师范大学伍新春教授对“学习”一词“真义”的探源,我们可以知道,真正的学习,应该发生在“学习的主体”学生身上,让学生获得经验,并且能够让学生“习”,能够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学术界和卓越教育教育联盟对“深度学习”的解释,深度学习,应该是主动学习,抓住事物“本质”的学习,并且能够学以致用。根据华南师大皇甫全教授的介绍,学习学术研究的成果“学习中心与知识创造”认为,学习中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学生,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知识创造的过程。因此,对“学习主体”“学习对象”“学习方式”“学习场所”的考察和研究,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专业发展最核心的功课。科学的“学习”,不仅包含了经验的获得,也包含了经验的使用;不仅强调了学习的方式,也强调了学习的动机。教师们只有如此深入地研究和重新认识“学习”,才能真正树立起科学的学习观,才能促进课堂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并最终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推进道德课堂建设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道德课堂,是“合乎道,至于德”的课堂,是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课堂,是能够很好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课堂。
道德课堂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学生学习的主权。道德课堂最终要实现质的飞跃:教师把教学变非理性教学为理性教学,把教学变体力劳动为智力劳动、智慧劳动,把课堂变知识课堂为情感课堂,变“教本”为“学本”;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单纯依赖教师为自主、合作、探究;最终形成师亦生、生亦师,师生相长;兵教兵,兵练兵,兵兵互动的课堂生态,实现学生学习品质和精神品质的共同提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让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掌握学科学习的方法与规律,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获得协调发展。基于此,我认为:深度课改,在于课堂学习模式的变革;深度学习,在于学科思想的获得,在于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生活经验的获得,在于三维目标的达成。那么,能够达成(或指向于、趋向于达成)三维目标的学习,才是具有获得感的学习,才是深度学习。至此可以说,道德课堂较好地彰显了新课程的价值取向,较好的体现了教育的“知识、技能、品格、文化”的四大元素。
因此,真心地期待我们的老师们能够深度地领会和体悟道德课堂理念的精髓,深入实践道德课堂,尊重、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学习小组、学习流程、评价标准三大建设,重建教与学、师与生、动机行为与结果三大关系,实现低碳高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三大目标,推动课堂深层变革,走向深层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那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道德的环境中的有道德的教学,课堂学习的过程才能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才能同时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才能让学生获得学科核心素养。
第三,推进创客教育是激发学生深度学习。创客运动,是世界各地正在进行的技术和创意的革命。幸运的是,对于教育人而言,创客运动天然地与儿童自然的天性和学习的力量高度吻合。从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到创客运动——我们是在见证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其实就是人类社会的第四次教育革命。
透过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和创客教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第四次教育革命所带来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即基于班级授课制,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模式,逐步让位于基于广泛学习资源,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能力培养模式。在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课程内容的同时,既改变着学生的身份,也改变着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方式。学生在“创中学”时,就逐渐从知识内容的学习者向知识内容的学习者兼传播者、创造者转变。如果我们的学生都可以在搜索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的基础上,成为学习资源的创造者、建构者,成为知识的物化者,学生才真正走上了创客之路,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才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深度学习。
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存方式。学习方式,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展方式、成长方式。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承载的是我们的教育梦想。
教学:从“双基”教学走向“四基”教学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首要的是让学生获得各学科核心素养。重视“双基”教学是我们教学的传统,也就是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这也是我国特有的教育经验。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在当今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也暴露出“双基”教学自身的不足。
一、“双基”教学的不足
一是“双基”教学目标窄化了教育教学内容。强调知识的教学,却又使学生的知识学习陷入庞杂、零散而缺乏整合;强调解题技巧的训练,却又使学生的技能学习停留于浅表、机械的水平而缺乏创造。
二是“双基”教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既是因材施教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客观需要。然而“双基”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网络时代的到来,拓宽了知识的获取途径,大大提高了知识获取的便利性。人类对知识的储存不再依赖于大脑,而是借助于海量存储、便于提取的计算机和云存储。同时,对于繁琐的计算也都借助计算机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过去鼓励学生为掌握“双基”而发扬“螺丝钉精神”,不断钻研,精益求精,现在则需要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鼓励其“异想天开”,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二、“四基”教学是学科教学本质的回归
学科教学要从“双基”走向“四基”,即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走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经验”。这是学科教学本质的回归。“四基”中,获得基本思想、积淀“基本活动经验”,最终获得学科素养形成学科思维方式,是学科课程最终的核心目标。在教学中,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课程载体,让学生经历“做中学”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激发学科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要帮助学生将那些感性的经验逐渐提升为理性的经验,最终获得学科素养,形成学科思维所特有的思维模式。
“四基”教学作为进入新世纪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标志性成果,已得到普遍认同。
一是扩充后的学习目标更加全面,更加完善。因为“双基”仅仅涉及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目标——“知识与技能”、新增加的两条则还涉及三维目标的另外两个目标——“过程与方法”和“态度情感价值观”。
二是“四基”强调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因为某些教师有时片面地理解“双基”,往往在实施中“以本为本”,见物不见人,而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新增加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经验”直接与人相关,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基本经验”和“基本思想”关注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获取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对学习过程的经验积累和情感体验,每个人都可以是不同的,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在学习中的收获,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三是“四基”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个性化的发展。在信息社会中,最需要的是理念和创新,仅有“双基”难以培养创新性人才。“双基”只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一个基础,创新性人才不能仅靠熟练掌握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培养,获得学科思想和活动经验等十分重要。
三、课堂教学实现“四基”的基本要求
“四基”教学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体系。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传统课程重视的核心内容,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过程、形成过程、思考过程和应用过程,则是获得基本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思想的具体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四基”的全面教学观,在传授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催生学科基本思想的内化、基本活动经验的积淀与提升。
第一,要重视在教学层面基于“四基”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起点与终点,教学是完成预设目标的教学活动过程,“四基”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最基本的呈现方式是以教学目标的形式呈现。因此,要想践行“四基”理念,必须从教师每节课教学目标的预设开始。
第二,要重视并把握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教学。学科教学是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的教学,学科课程标准一定是较好地体现了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知识、技能、思想是学科教学的三大要素,学科思想则是学科教学的精髓和灵魂,是知识背后的“知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知识储存和能力发挥的状况,同时在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基于思想方法的教学是学科教学的最基本要求。
第三,学科活动经验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形式和过程。“课程论之父”泰勒指出,经验是课程编制的基本素材,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杜威曾经说过:“一盎司的经验胜过一吨的理论。”对学科活动经验的积累是基于动态教学的需要,教师应该将教学活动看成一种充满情感体验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深度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发展。
四、推进有“灵魂”的教学
学科思想是形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是赋予学生“价值生命”的营养要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是单一目的的浅层教学。教学的终极目标,不只是让学生单纯地获得知识,而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背后的“知识”,即学科思想、学科方法。有“灵魂”的教学,就是基于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教学,即教师在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指导和统领下,突破过去以“双基”教学为单一目的的浅层教学,以知识学习为手段,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并获得学科思想、掌握学科方法、提升学科能力、促进人格健全与发展的深入学科本质与核心的教学。
一个好的学科课程标准,一定很好地体现了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突出“基本思想”的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基于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教学,就是把握学科精髓和灵魂的教学。
郑州市2007年开始推进学科建设,在学科建设“五三二二”基本框架中指出要“关注两个问题”,其一就是“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科能力”;在“道德课堂十八条”教师必备的“八项基本教学素养”中,第三条就是“把握三个前提”,即“把握学科思想,掌握知识体系,明确课程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以学科思想、学科方法为红线梳理学科知识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远没有达到“能够举重若轻地组织教学”的目标。
如何以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的本质和核心)来整合学科知识体系,解决知识和学生学习内容的“过量”问题,实现学科教学内容“量”的压缩和“质”的精选,切实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学科素养的提升和发展,仍然是未来几年郑州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道德课堂建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必须正视和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目标: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核心素养是我国实现学校教育价值和确立人才质量标准的基础与核心,是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学生发展必须达到的目标体系。如果说“双基”目标是教学的2.0版、“三维”目标是教学的3.0版的话,那么,“核心素养”目标就是教学的4.0版。它直接指向的是学校教育的本质与价值所在、学生的未来所在、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所在。
一、学生发展九大素养
2014年4 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深入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并提出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建构,作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2016年2月26日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是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形成的品格和素养。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这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价值观是发展的原动力
如果简单回顾国际社会对于学习目标定位的历史变迁,我们基本可以确认,自二战之后,世界各国都经历了一个从“知识取向”到“能力取向”再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过程,而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这个对“知识”“能力”“价值观”要求都很高的时代,国际社会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而提出了“21世纪核心素养”这样的教育概念,并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学者的认可。
尽管不同学者、不同国际机构对于21世纪核心素养的解读和具体指标维度不同,但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相通之处,并呈现了以下两个基本趋势。
第一,价值观是“21世纪核心素养”的核心。如果将21世纪核心素养比喻成为一个人成长的推进器,那么价值观就是这台推进器的引擎,它不仅为人的发展提供最初的原动力,而且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向的重要保障。
第二,强调真实情境和非常规复杂思维的重要性。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都更为复杂,需要调度多学科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非常规的人际互动能力和可迁移技能,将是确保人们有效合作并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好三种关系
在21世纪核心素养中,有以下三种关系非常值得研究。
第一,专业学科学习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系。真实情境和非常规复杂思维必然要求学生进行跨学科的主题性学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可迁移技能的重要平台。
第二,认知技能和非认知技能的关系。21世纪核心素养强调了很多非认知技能,如社会情绪、团队合作、可迁移技能等,但这并不意味着认知技能重要性的下降。
第三,本土性与国际性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总认为二者的关系是此消彼涨的,但事实上,所谓国际首先是有国才有际,如果要提升国际能力,首先要确保具备强大的本土能力,特别是强烈的民族文化的认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必然要求不同的文明各自发展、彼此交流,这样才能创造出更新、更持续的文明样态。如果国际性变成了一种文明的代名词,那么这种文明的样态在人类历史上的价值也基本走到了尽头。
四、学校校长怎么办
第一,明确培养目标,丰满毕业生形象设计。我们每一位校长都要按照“一一三二一”校长办学的基本要求办好学校,即:确立一个办学理念,明确一个培养目标,抓好三项建设(课程、课堂、评价),建构两个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涵养一种生态(学习生态),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校长以创新的思维,认真研究“21世纪核心素养”,根据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丰盈自己的办学理念,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丰满自己学校的毕业生形象设计,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并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指标体系》,重构学校的评价体系,站在育人的高度、建设的层面,认真抓好课程建设、课堂建设、评价建设,涵养学生发展的良好生态,以培养具有“本土根基、国际视野”的适应未来国际竞争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第二,寻找学生发展的四个契合点。核心素养教育模式,要求我们一定要加强实践研究、行动研究,寻找学生发展的四个契合点:一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契合点,二是班级集体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契合点,三是学生的“本土根基”与“国际视野”培育的契合点,四是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契合点。这四个契合点,既是重点难点,又是关键点。寻找契合点,是明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三,深入研究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任何一个学科都具有教育的四个元素,即知识、技能、人格、文化。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应该也必须是学生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要的是让学生获得学科核心素养。以学科思想方法为红线,建构各学段、各学科知识体系,绘制学科知识地图(知识树),实现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是今后一个时期各个学科教学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实现各个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是学科教学的本质回归,是学科本身所具有的,而不是需要外部“渗透的”。在学科教学中,实现育德功能、育美功能、国际理解教育功能、科学精神培育功能等等,是学科教学本身的价值指向,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不可或缺与“逾越”的基础工程。每一个学科、每一个知识点、能力点、价值观点所承载的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必须认真地研究与挖掘,必须让它来滋养孩子们的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