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对中小学儿童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因此家庭教育成为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
正文:家庭教育是处在青春期中学生能否顺利走过人生这个转折期、能否健康成长、成材最重要因素,而家长又是家庭教育成败关键。处在青春期中学生心理问题几乎百分之百与其家长有着关系、心理问题能否有效解决离不开家长全心全意配合。通常情况是家长生病,孩子吃药,也就是说当孩子有心理问题时候,家长一般不会考虑到自己与孩子心理问题有关系,认为孩子问题就是孩子自己事,于是会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治病,甚至把孩子弄到精神病院吃药打针。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其优点和长处。家庭教育特点表现在以下几点:从家庭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来看,他们之间更多一层血缘关系。就是这一点使家庭教育在实施中表现出感染性和随意性特点。血缘关系使子女对父母有一种特殊信任感与亲切感,因而,对父母教诲愿意听取。父母喜怒哀乐时刻感染着子女,他们之间心理相通使子女时刻受到父母不自觉影响;从家庭教育影响途径和方式来看,家庭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子女通过耳濡目染而受到潜移默化影响。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正因为此家庭教育特点也就必然带来各种各样家庭教育问题,而家庭教育中最关键也是最能动因素是家长,家长在家庭中对于孩子不良影响主要由于其有意无意中对客观存在孩子心理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忽视——太主观所造成。家庭教育是一件很复杂工作,一个很难掌握问题就是在教育子女中,家长如何讲究分寸,把握尺度。有一种翠鸟,开始窝筑得较高,怕小鸟摔死,便住下挪窝,一次又一次,最终把窝移得离地面很近,结果小鸟被人抓了去。同样严格要求也是需要,但过了度,不讲分寸,就会成为苛求,不但不能对孩子起积极教育作用,反而会引起孩子反感,就会束缚孩子个性发展,使孩子成为一个萎靡不振、少年老成小老头。平等、民主、宽容自然是我们教育孩子时必须遵循原则,但一旦过了头,就会成为放任,姑息养奸,家长也会失去教育主动权。家庭教育难就难在分寸把握上。家庭教育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艺术。若不能很好地把握这种艺术,教育结果往往于希望相反。家长不良的教育方法往往是导致中学生不健康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现在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父辈、祖辈过多的关心爱护,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优越,生活在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的环境当中,遇到挫折、经历磨练的机会越来越少。一旦他们考试成绩差、或与同学关系不和、或遭到老师的批评等,都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溺爱娇纵的家庭教育,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无理、贪图享受;而租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使子女暴躁冷酷、租野蛮横,缺乏同情心。家长要做到“三少三多”:对分数的关注少一些,对做人的指导多一些;无端的指责、埋怨少一些,平等的交流、谈心多一些;对孩子饮食起居的关怀少一些,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多一些。家长的文化水平影响也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原因,家长们素质参差不齐,但孩子又无法选择父母。高尔基说:“爱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事。”为人父母者,不爱自己子女者微乎其微,舔犊之情,动物尚有,何况人乎?对子女爱是人性集中体现之一。而在当今独生子女家庭里对子女爱就更为强烈。然而这种爱太多、太滥使爱性质发生了变化,往往是爱子有余而教子不足,结果只能是“慈母败子”,培养出“比先天愚型儿更可悲情感愚型儿”。 一些家长总觉得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了如指掌,其实并不尽然。许多家长对孩子了解都有许多“盲点”。特别是对青春期孩子,因为大多数家长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不能换位思考、不能把孩子当作一个真正人来尊重,尤其是孩子思想、人格得不到来自家长尊重,所以家长和孩子关系紧张;而有过于严厉、粗暴,孩子一见家长就害怕,就会对家长存有戒心,有意躲避,有意掩盖真实思想,不讲真话,只讲家长爱听话,以假象蒙骗,家长就无法了解孩子真实思想情况。其次是让家长要学会欣赏孩子。现代家长似乎都与自己孩子过意不去,孩子无论怎么好也总是不完美,家长在此蛮不讲理、霸道专横,竭尽家长权威或淫威,就如上述梦成。家长要全面看待孩子,要全面了解孩子,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带任何框框,不能受印象左右。孩子成长过程就是我们值得喜悦欣慰过程,用欣赏发展眼光心情去对待孩子成长中任何问题,青春期是什么,它是人真正成为人巨大兑变、裂变,成长总要付出代价。但我们家长似乎应验了那句老话:好了“疮疤忘了疼”。因此,我们发现一个不争事实“家长生病,孩子吃药”“成也父母,败也父母”已成为当前青少年学生家庭教育中普遍现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