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基础能力锻造文化品位
本文试图探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诸重要理论问题之一: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特性。在笔者看来,根据新课程理念,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当具备如下的功能:传授语文知识的工具、训练语言能力的示范、提升教学质量的途径、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根据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功能,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一般特征是:示范性、个性和文化性。
一、示范性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发展学生的创作能力。佐藤学指出了“模仿”对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意义,他说:“我们通过‘模仿’学习向导——他人的文化,在混沌的世界中‘创造’自己的轮廓,又以自己的‘创造’为基础,使得他者文化的‘模仿’得以扩大和发展。在模仿中创造,在创造中模仿。”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模仿的范本就是教师。一个让学生喜爱的教师会是学生的模仿对象。美国的林格伦(1975)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说:“我们模仿所欣赏的人的样子来改造自己的行为而自己常常并不自觉为什么这样做。”
中小学生需要进行言语的学习。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的目标首先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语文课堂上的教师如果首先能够在这方面有强大的示范作用,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调动和言语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
1、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示范性表现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很显然,如果语文教师自己都不能有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是无法胜任教授孩子的重任的。因为教师是孩子学习的重要范本,失去了这个范本,孩子的语言学习会大打折扣。然而现实是很多学校不要求学生在校讲普通话,而一些语文教师普通话不过关,在中国大陆内地一些学校这种情况尤为严重。因此,语文教师有责任身先士卒,首先把自己的普通话说标准,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2、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也应当做到规范地进行遣词造句。学生规范的语言能力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书面表达。近几年来,由于语法要求淡出中学语文课堂,学生作文在遣词造句方面出现更多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遣词造句规范的问题,作为表率,语文教师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做起。
3、语文教师还应当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是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明确要求。中国学生长期处于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国外尤其是欧美的学生相比,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思维迟钝、拙于言辞。这种现状与我们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相去甚远。一些语文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课上进行例行发言,这是训练口语表达的好方法。但是,如果语文教师自身在表达方面的能力不够强的话,就无法吸引学生在表达方面的兴趣。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需要一些演讲的才能,这种能力既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什么叫做良好的表达,同时也有助于语文课的讲授。
二、个性
如果说示范性是对于语文教师的语言共性的要求的话,那么由于每个语文教师都是具有个性和不同能力的独立个体,因此,他们的课堂教学语言也应当具有他们的独立个性。
1、实现独特的教学语言个性,需要语文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进行真诚的情感渲染。无论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还是传统语文课堂,都强调语文教师语言的情感问题。蔡元培(1912)说:“教育不能仅仅是干枯的说教,而必须经过情感的陶冶才能够达到。”一部蕴藏着丰富细腻感情的文学作品可以被干巴巴的教学语言解读得索然无味甚至令人生厌的。语文教师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会感染学生,会营造课堂良好的阅读气氛。然而,情感在教学语言中的运用和表现完全是主观的、个人性的,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和个人能力与特色的把握来进行处理。教学语言的情感性表现可以完全不同,但绝对不能没有情感。
2、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还应当具有强烈的艺术美感。因为语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美学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面对一件艺术作品之所以会产生美感,是因为个人的大脑的联想和想象的结果。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了。能够创造出这样的效果的语言应当是具有强大美感的语言。然而,怎样的课堂教学语言算是有美感的语言呢?这又是一个语文教师个人可以见仁见智的操作活儿。教学语言的美是多样的,豪放、细腻、庄重、幽默、绚丽多情、朴实无华等等。只要运用得当,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经常的情形是,语言的情感性和审美性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有的研究者将情感性包括在语言的审美性之中。然而我认为,此二者是交叉而不是包容的关系,因而应当分开论述。
3、语文教师个人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语言风格也有助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语言的风格指的是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运用口语而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语言特征。根据教师个人不同的个性特征和语言色彩,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风格可以使多姿多彩,各不相同的。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清新朴素、优美典雅、严谨庄重、诙谐幽默、机智灵活、生动形象、亲切和蔼、激情澎湃等等。所有这些语言特征都是教师语言个性的体现。独具语言个性的语文教师不仅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良好印象,也可以使得语文教学富有强大魅力。
三、文化性
如果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示范性、情感性和审美性主要是指向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文学阅读的话,那么,语言的文化性就意在通过语言的文化含量去陶冶学生的精神境界,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新课程理念中包含着教育学生自觉传承人类文明的要求,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增强语文课的文化含量。因此,语文教师的语言也就相应地应当具有文化品位。
1、要使得课堂教学语言有较高的文化品位需要语文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底蕴。所谓知识底蕴就是广博的文理知识积累。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拥有广博知识的人。语文教材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新课程理念给语文课定下的目标也非常的重大,这些都需要教授者拥有比较大的知识视野。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如果不仅能够细致深邃地分析课文,而且也能够地引领学生上下五千年纵横求索,一定能够使得学生充满着知识兴趣和感受到文化力量。
2、语文教师应当有高雅的语言品位。这种语言品位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语言用词的雅致之上。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也就应当具有这样的特征。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用语雅致不是指用词的艰深晦涩来显示自己的高深,甚至也不是指语言的“掉书袋”来展现自己的博学,而是通过教师自身雅致的语言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语言风貌。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巧用雅语,提高品位,使自己的语言典雅耐听。也可以体现在言语内容的丰富余味上。所谓内容的余味,可以是幽默感,也可以是思想性。语文教师应当具有幽默感的语言,这为很多研究者所认同。生活中的幽默、艺术中的幽默、教材中的幽默、自嘲中的幽默都可以运用进去。语言的文化品位还可以表现在课堂教学语言的思想性上。它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挑动思辨,启发学生想象,开展多向思维。语言内容的思辨性、哲理性也是一种文化品位的表现。
3、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文化性还可以表现在课堂教学语言具有鲜明的文化观念。当今,中华文化正在复兴之中,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明,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人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从出版界到学术界,从家教“小灶”到民办私塾,重新阅读古典文化典籍逐渐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语文教师应当成为中华文化的自觉传承者,应当在自己的课堂上自觉地向学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语文教师可以具有儒者风范,通过语文教师的课堂上言传,学生会看到一个有着鲜明传统文化观念的语文教师,会更加亲切而且强烈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力量。
本论文提出上述三大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特性,旨在配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使得语文教师更加充分认识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对于语文教学和学生影响的重要性,帮助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锻造学生的文化品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