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问题,现已成为倍受全球瞩目的社会性的焦点问题。人类对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过度的采掘,提高和改善生存的空间和质量,同时也制造出大量的废弃物,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程度污染。环境的破坏又严重地阻碍、减弱了人类的高度文明的进程,降低了生存的质量。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自改革开放以来稳步提高,但由于工农业生产技术和工艺有待于提高和改进,生产和生活中造成环境污染及破坏生态平衡现象十分严重。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是当务之急。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从教育入手是基本途径,化学物质的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也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素质和意识的必要内容。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呢?
一、结合常规教学,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1、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知识潜在因素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现有教材的知识内容,强化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讲到某些物质的化学性质时,不仅教会学生认识它们对生产和生活的发展的用途,更应让学生明确哪些物质对环境会造成污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了解一些基本的防治原理和方法。
初中化学课中讲到空气的成份,提及空气污染,就让学生初步了解,主要是工业生产的废气、石油煤植物的燃烧产生的烟雾、汽车排放的尾气、食物的腐烂、喷洒杀虫剂等等。讲到水是重要资源时,可以让学生知道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要了解目前对水污染的主要是工农业排放的废弃物、生活污水等。到了高中,讲硫元素、氮元素、重金属及酸碱盐等知识,可以进一步说明空气污染的具体物质是SO2、SO3、NO、NO2、CO和CO2等气体。水污染的具体物质是重金属及酸碱盐等无机物、耗氧物、植物营养物、难降解的有机物、病原体、放射物、固体悬浮物等。并讲出一定的成因。在教学中为了增强课的兴趣性,还可以做知识性介绍:1952年12月份在英国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持续近两个多月,造成近万人的死亡;1943年9月在美国发生的“洛杉矶型烟雾”,是因汽车放出的尾气经过复杂的光化学反应造成的污染,当时诱发了普遍性的哮喘病。利用一些重大空气污染的事件,提醒学生对空气污染的重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中可以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很多。初中化学中的空气、水、一氧化碳、酸碱等章节,高中化学中的卤素、硫、氮、磷,以及钢铁冶炼、有机物的合成等知识。讲水的组成时,可用目前我国的江河湖海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具体数据,说明污染主要来源于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用水。如:对我国的几大水系: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辽河等流域161个支流,1万多个排污点,做了采集、测验,发现有近10×105km河流中,超过50%被污染,4×104km的水域不符合渔业生产水质,2.4×103km灌溉河流中鱼虾类绝迹。让学生明确虽说农药、化肥对农作物有益处,但它能污染环境。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知道水资源是有限的,不仅要节约用水,更要防止水污染。适当时机例举日本历史上曾发生的“水俣事件”。高一教学中讲到硫和氮元素时,可以结合SO2、SO3、NO2、H2S等物质能形成酸雨的成因和造成的严重后果来讲,不仅能教会学生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还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等,在空气中、水中含量过高,对人类及动植物和土壤等造成有危害。
教师在教学中多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准确运用知识,说明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举出一些学生身边的事例,启发他们学会观察周围生活中污染现象,如:学生中存在抽烟现象,讲清吸烟既危害身体健康又污染生活环境;学生宿舍和教室中,有的同学乱扔废弃物,既行为不美,又影响生活学习环境卫生;生活中人们大量使用塑料袋是聚乙烯合成物,不易降解,形成白色垃圾;
用过的电池、废旧金属等,是不能再生的矿产资源等。
教师把教学内容有机地补充环保知识,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实用性,更能启迪学生进行思考,知识面不断扩大,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有知识的痕迹,树立科学的自然观,激发学生立志应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不仅要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更主要的是强化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加以保护。
2、抓住实验课这个主要环节,强化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有毒物质、实验废弃物的污染作用,教会学生掌握常见的实验中产生对环境有危害的气体,如:SO2、SO3、NO、NO2、CO和CO2等气体,以及对实验尾气、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的方法,严格要求学生每次实验中都要注意做好处理工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启发学生对回收废弃物的利用,培养科学创新意识。实验教学中从理论上给学生讲清CO2、N2、CH4、H2这几种气体是无毒的,但CO2、CH4气体大量存在能造成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能破坏生态平衡;而Cl2、SO2、HCl等气体有毒,大量排放会污染空气;废液特别是强酸强碱溶液,能给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因此,要教会学生用各种方法回收废液,并对实验尾气进行合理的处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法和态度,正确使用化学药品,养成不乱倒废弃物的良好习惯,增强对环境保护意识。“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做演示实验、准备学生实验时,都要规范操作,严谨有序,对化学药品和仪器及时处理,摆放整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环境保护教师责任重大,培养人需要自己先做到做好,用科学的方法对化学问题,助长学生的环境意识的形成。
3、编制习题时,也可以穿插相关的环保知识
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编写习题,可以联系到实际的环保问题,而且要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如:在讲硫的氧化物时,可编制以下一个习题:
酸雨主要是燃烧含硫燃料时释放出SO2气体造成的。现取一份雨水样品,每隔一定时间测其PH值,测得结果如图表:
雨水样品随时间的变化值
测定时间/h 0 1 2 4 8
雨水样品PH值4.76 4.62 4.56 4.55 4.55
试说明:雨水样品PH值减少的原因。
启发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含硫燃料燃烧后产生的SO2气体溶于水形成亚硫酸,雨水呈酸性(称之为酸雨),由于亚硫酸不稳定且有一定的还原性,放置一段时间后,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硫酸,反应过程:SO2+H2O=H2SO3 (中酸性、有还原性)
2 H2SO3+O2=2 H2SO4(强酸性、强氧化性)
因此,雨水的酸性随时间的变化增强,PH值会降低,到了一定程度生成的硫酸稳定不变,PH值降到4.55就不再变化了。
这道习题中提到了酸雨的成因,学生了解诸如煤炭等一些含硫燃料燃烧后会生成SO2气体,雨天易形成酸雨,污染环境,板结土壤。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是为了应用,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判断和应用能力。
二、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环保意识,单纯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要有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能在实际动手中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环境保护问题。
1、组织化学课外兴趣活动小组:
学生学习化合物溶解度后,组织学生测量当地水中化学物质的含量,与有关科学数据加以比较,鼓励学生依据测得的结果,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应用于指导改善水资源及防治污染提出方案,或写成科普小论文,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2、做社会调查活动:
对石油化工区环境检测,调查化工区几家工厂向外排污?污染物中有哪些有害物质?每天的排放量是多少?对环境有什么样的危害?工厂是否有防治措施?调查后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市区交通枢纽进行汽车尾气检测等活动。
3、组织参观现代化的化工厂:
大庆是全国最大的石油基地,有国内外较为先进的大型石油系列化产品加工厂。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看一看化工厂的生产情况,了解它对环境是否有影响,采取了什么样的防护措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学习化学的用途。
4、开展专题讲座:
教师在讲授一定的知识后,结合有关环境保护的问题,列出讲座题目,如:①石油工业发展前景展望及未来能源问题;②臭氧层的作用及保护;③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及其控制;④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及新型燃料的开发;⑤二氧化硫和酸雨的关系及其控制方法等。教师讲或请有关环保专家来讲。引起学生对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扩大知识面,使学生知道化工生产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但对环境保护工作更重要。
5、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规宣传:
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规,增强学生依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意识教育,不仅是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每一个都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提高自身的素质,协手共建没有污染环境的绿色文明。
|